close

保護台灣生態、給魚兒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特聘教授陳樹群與水利署水利規畫試驗所組成團隊,歷經17年研究,設計出新型態「魚骨型魚道」,幫助台灣本土魚類及蝦蟹上溯,同時解決舊有魚道泥沙淤積的問題,此成果也獲國際期刊發表。

臺中房子台東老房子

興大水利署 研究17年指著海報圖上各種攔沙壩工程建設,水利署水利規畫試驗所博士王順昌表示,台灣大大小小的攔沙壩、取水堰或水庫等建設,總計4、5千座,這些建設多為防洪、水利安全或方便供水等考量而施作,卻間接阻斷魚類洄游機會,影響水中生態。

陳樹群指出,幾年前生態保持觀念開始盛行,政府複製國外「魚道」設施在台施作,藉以幫助魚類洄游跨越堰壩,但國外魚道多針對單一種類、較大型的魚類,且其方法為使用「隔柵」減緩流速、增加水深,較不適合台灣本土小型魚蝦,也易因隔柵產生泥沙淤積問題。魚骨區休憩 適合魚蝦為解決此問題,研究團隊分析台灣魚蝦特性,設計出新型魚道,陳樹群表示,此設計以魚骨為主軸,將水道區分為具減緩流速功能且強化排砂效果的魚骨區、提供魚類短暫休憩與躲藏的休息區,及幫助魚類上溯的魚道區,滿足不同魚蝦上溯時的需求。經研究團隊實際測試,魚骨型魚道在不同流速情況下,可幫助石斑、溪哥等台灣游泳系魚類上溯率達5成以上,成效頗佳,其實驗成果也刊登於今年8月的《生態工程》國際期刊。王順昌強調,新款魚骨型魚道目前已建置於嘉義八掌溪、宜蘭仁澤防砂壩及新竹頭前溪等處,其排沙率超過9成5,每公尺建置費用約5萬元。(中國時報)

套房 買賣

5D3B2BAA44C714AC
arrow
arrow

    vf91jzbfj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